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张化桥出版英文书, 吹捧国企; 华尔街日报采访, 询问究竟 ...

从2006年到2008年,张化桥 (Joe Zhang) 在一家国有房地产公司工作,亲身经历了中国的房地产繁荣。这一经历让他写出了刚刚出版的这本书《Party Man, Company Man: Is China's State Capitalism Doomed?》。

在这本书中,张化桥讲述了他在一家国有房地产开发公司(深圳控股(0604 HK))担任首席运营官的经历,从内部让读者了解了中国的国企是如何运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他在中国国企工作时感受到的沮丧、悔恨,还有学到的教训。也反映了中国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这个国家主导的经济体所面临的重大障碍。

张化桥曾经在中国央行和数家西方投行任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他还出版了一本关于影子银行的书,这本书是他根据在广州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工作时的经历所写的。

我们联系到了张化桥,向他询问了在国企工作时的经历, 大学毕业生对政府部门和国企趋之若鹜的原因, 以及他认为中国的国有部门将继续膨胀的预测。以下是访谈内容:


华尔街日报:你认为未来10年,中国的国有部门将继续膨胀,为什么?

张化桥:中国曾经是一个相当平等的国家。但高速的工业化已经导致了巨大的差异。人们怀念过去美好时光中的某些东西。我想政府会回应这种呼声。政府也许会牺牲效率,在四个重要的领域  - 环保、社会服务(特别中国快速老龄化的服务)、基建和海外投资  - 创建大量的国有企业。这类企业的投资回收期一般长,需要承担很多风险,而在开展此类项目上,中国政府处于有利地位。

华尔街日报:这些年来,中国最优秀的毕业生都蜂拥进入政府和国企,为什么?

张化桥:你听着可能会觉得奇怪,但从整体来看,由于国有企业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它们的公司治理要好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结构更好,资金实力更雄厚,看问题也更长远。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即便是大型的上市民营企业)往往抱着机会主义心态,不愿对员工进行培训,而且围着老板一个人转。民营企业还倾向于走捷径(比如, 搞贿赂)。虽然国有企业的员工喜欢抱怨说,职业满足感不够,但他们知道, 民营企业的情况更加糟糕。

华尔街日报:你在书中写到,你直率的管理风格与国企格格不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张化桥:在国企,你必须直率并清除程序上的障碍,才能把事情做成。我在深圳控股公司的同事们经常说,"不行,你不能那样做"。但我却说,"我就要这么做"。我们会有争执。然后,他们会说,"哦,化桥是个老外。他不懂程序,让他做吧"。

华尔街日报:你如何描述国企的工作文化。它与西方企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张化桥:我在西方银行业工作了15年。我觉得在西方企业,工作职责更明确,绩效压力也更大。这对工作效率有利。但有些时候,人们过于努力,会导致犯规。我喜欢在中国国有企业工作的那种温暖感觉。我现在仍兼任一些国有企业的董事。

华尔街日报:三中全会勾勒出的国企改革计划推崇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引入民间资本)。但你说, 即便政府在国企的持股降为少数股,这些企业仍将由国家控制。为什么这么说?

张化桥:过去20年来,有不少政府实体公开上市了。但政府仍掌控着公司的董事会、掌控着高管的任命权。这些“混血”公司仍必须将股市融资所得的10%贡献给社保基金。它们还得紧紧追随党的路线。在我供职过的三家国企,国有股份常常降至一半以下。但谁是老板很清楚。另外,政府经常向这些公司出售资产,从而提高国有股权的比例。

华尔街日报:政府和民众对私营企业的歧视仍根深蒂固。这种状况怎么改变?

张化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歧视使私营企业表现不佳,因此私营企业看起来也不佳。然后,政府和公众会说:"你看,私营企业就是不行,它们还不守规则,只配当二等公民"。怎么办?也许时间是唯一的良药。但实际情况是,私营企业处境不利。结果就造成这类企业严重的形象问题。

华尔街日报:你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接下来会如何?

张化桥:我认为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大崩盘。我预计房地产市场将经历一场长达几十年之久的缓慢但痛苦的降价过程。你可以称之为“水刑”。以中国股市为例,到目前为止,中国股市持续走低已超过22年。还在继续。我之所以感到"乐观",是因为家庭的杠杆率仍非常低,即便首次购房者也必须支付最低30%的首付, 才能申请房屋抵押贷款。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房地产业没有金融衍生品。次贷和“调戏性的贷款”仍很少见。鉴于过去10年房价的飙升,即便是几年前刚刚申请贷款的房屋如今也有相当高的升值作为保护。

华尔街日报记者: Dinny McMahon, 2014-5-26
话题:



0

推荐

张化桥

张化桥

1392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香港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瑞士银行11年 (研究主管/投行副主管)。86-89年任职人行总行。五年(2001-05)"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的中国分析师第一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