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不看电视,也基本不看电影(一年最多三次)。昨天看了"大抛空"(The Big Short)。美国次贷危机2006-08年,几个聪明人在美国人民陶醉于住房繁荣和劣质按揭贷款(次贷)时,如何保持清醒,挖掘商机,抛空按揭债券,发大财。

划时代的事件,性感的题材,以名著为基础,电影演员又都是大牌。但是,电影却失败。我斗胆说,大多数观众(包括美国观众)没有完全看懂。为什么?专业术语只是一个小小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金融衍生物太复杂,故事又涉及对冲基金,投行的内部运作。如果你不是投行中人,没有读过原著,你完全不明白故事情节。我看到伦敦的影院里,大家都很糊涂。俏皮的地方也没有笑声。不知道中文翻译版如何。

大片(名著)必然有大量的捧场者。而且很少有人敢批评。也就是说,这个片子可能赚很多钱。但是,这个片子很糟糕。好几个地方,它利用了大量的文字解释复杂的概念和过程。一闪而过。谁懂?

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制成电影的。比如,科技,医药,生化,地质,哲学方面的话题本来就不适合。

如果这本书制成PPT 加上讲解,配少量的图像,可能是个好的历史片,记录片。但是,对于大众来说,那就没有"趣味"了。电影界严重缺乏内容,尤其是大片。

故事情节:
2003-08年,全美国都陶醉在"房价只会涨,不会跌"的狂热中,银行只管发放按揭贷款。即使你没有收入,无力归还,也没有关系。银行放了贷款,再把低质量的按揭贷款打包卖给投行。投行再以这些资产包为基础发行债券,把风险和资产转嫁出去。当然,这些债券有多个优先级,多个劣后级。

然后,另外的投行再以次贷债券中最差的部分为基础发行债券,再分为多个优先级,多个劣后级。... 如此这般。评级机构完全不懂。谁也没有到车间里去看香肠是如何制作的。

如果按揭贷款的样本足够大,来源足够分散,那么这样的资产包应该降低风险。但是,当全国各地房地产都严重过剩,银行都在降低贷款标准,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欺诈时,问题就大了。转嫁出去鼓励了贷款的欺诈,低质量的按揭贷款比重太大。这也是问题。一堆垃圾,不管你如何打包,再如何分级,拆解,最终出来的当然还是垃圾。garbage in, garbage out。 衍生工具把垃圾放大,等于垃圾的平方,三次方,四次方 ...

我从书中学到两个东西:
(1)即使你看到了资本市场的荒唐(比如美国次贷,或者A股大牛市),不等于你能够预测它何时下跌或者跌多少。Timing is impossible。当我看到人们预测股价(股指)下个月,下个季度,明年的点位时,我就感到好笑。

(2)即使你知道了某个东西高估,不等于你能够找到获利的工具,和方法。当然,你可以躲开。但是,躲开怎么获利?书中的几个神人完全是制作,即"发明"了一个抛空工具(即,credit default swap,即违约保险单),并且说服投行(更重要的是,AIG保险公司)愿意做交易对手。实际上,这些神人说服投行和AIG做了垫背的尸体。打个比方,这几个神人预测某座房子在未来几个月即将失火,因此,他们说服AIG和投行,让他们为这座房子投了巨额的火灾保险。

 
很多金融产品的定价是有问题的。特别是期限较长的期权(或者窝轮)。在中国,类似的"违约保险单"就是融资担保。你想想,有瑕疵的公司才找担保公司。所以,担保费3-5%根本不能覆盖风险。也许担保费应该是30%才合理。
 
 
 


 
话题:



0

推荐

张化桥

张化桥

1392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香港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瑞士银行11年 (研究主管/投行副主管)。86-89年任职人行总行。五年(2001-05)"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的中国分析师第一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