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过去几十年,西方的货币政策可以归纳为一个目标(通胀),一个工具(利率)和一个机构(独立于政府的央行)。

但是,2008年发生了次贷危机。七年以后,西方世界依然处于低增长,高负债,和前途渺茫之中。这就滋生了很多修正主义学派。他们认为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大多数是垃圾,甚至是毒草。有些温和派提出了新的修补政策。

Adair Turner 在2008-2013年曾经担任英国的金融行为监管局主席(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相当于中国的证监会,加上银监会)。他刚出版了一本书,Between Debt and Devil,大概可以译为,《选择高负债,还是灾难》。

作者指出,过去百年来,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个信贷(负债)攀升的过程。信贷跟GDP的比例越来越高。很可怕。为什么?
(1)投资效率(回报率)不断降低,货币周转速度放慢,货币数量论失灵。
(2)大量的负债(信贷)在金融机构之间打转,在资本市场打转,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3)越来越多的贷款进入了房地产,即使对借贷双方有利,但是对社会未必有利。当他们出问题时,又需要政府(社会)来搭救。
(4)高负债带来了经济系统的脆弱,容易发生危机。而且,政府的刺激失效。比如,去年,欧洲央行提出给辖区的所有银行提供无条件贷款,以刺激它们的贷款,但是至今,绝大多数额度尚未被利用?为什么?银行,企业和居民都已经被债务撑死了,没有欲望和能力再增加贷款。

作者认为,实体经济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信贷。百多年来,各国政府把创造信贷的权利交给了商业银行(和千奇百怪的影子银行),是个错误。创造信贷=印钞票。他说,大家需要考虑芝加哥学者 Henry Simons 早在1933年就提出的方案。即,银行应该把100%的存款留作法定储备。银行不做贷款,只负责保管存款而已。也就是,消灭银行。信贷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那没问题。用财政赤字来解决。通过政府印钞票来解决。

如果大家觉得这样不可行,实在不肯消灭银行,Turner 有个折衷方案:大大提高银行的资本金比例,大大高于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比如,现在西方银行的资产/资本比例为20倍。他说,4-5倍最合适。

经济疲软?作者说,没有关系。印钞票!加大财政赤字!把央行变成政府的出纳。按照他的建议,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下属机构,挺合适。他觉得,央行的独立性永远只能是相对的。危机来临时,独立的央行总是不方便。

他还说,资本在国际之间的流动,如果太自由,有很多害处。资本市场多数的交易活动,对社会无意义,只有害处,因为他们闯祸了之后,总是由社会埋单。那些倡导T+0的中国人,可能不喜欢这本书。

我读了好几本关于当前西方困境的书。西方人愿意接受弗里德曼的方案:政府把钞票从直升飞机上撒下来,让公众捡来消费。或者,凯恩斯的方案:政府雇佣大量工人,挖坑,把金条埋进去,再雇人挖出来。这就创造了就业和消费。但是,他们绝不肯想象中国的方案:成立国企,让国企在人浮于事的状态下,耗掉大量资源。西方的主流学者们认为,那万万不可接受!可见,国企在西方的形象实在太恶劣。

不过,我倒是认为,这是他们的极端偏见。国企虽然腐朽透顶,但是也没有坏到那样的程度。难道在经济绝望的时候,国企比挖坑填埋还不如吗?

作者反复讲,资本市场的很多交易是有害的,银行的很多信贷是对社会有害的。这个概念也许大家都可以接受。但是,谁来决定哪些有害?如何限制这些有害成分?实际执行中,要么选择中国式的监管:打喷嚏也需要审批,要么选择欧美的泥沙俱下。从长远来看,泥沙俱下远远好过打喷嚏也要审批的模式。至少,欧美的模式减少了腐败,节省了监管成本...

话题:



0

推荐

张化桥

张化桥

1392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香港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瑞士银行11年 (研究主管/投行副主管)。86-89年任职人行总行。五年(2001-05)"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的中国分析师第一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