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评王静波和于洪晨的《债券博弈:弄潮国际债券市场的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在海外发行的债券和借款究竟有多少? 这个问题也许只有上帝才知道答案。不过,根据公开资料,中国企业在境外发行的债券(不包括借款)是股票融资额的几倍。我国政府一边希望拉低人民币汇率刺激出口,一边拼命维持汇率,限制资金外流,这种相互矛盾的政策跟中国企业的巨大外债有关系吗?
股市有惊涛骇浪,债市犹甚。美国次货危机源于债券和衍生工具。1997年,泰国,印尼和韩国的大危机源于外债太多,而且政府长期死撑汇率。今天的中国有潜伏的危机吗?
王/于这本书很精彩,我一天就读完了,部分原因是,我曾经参与书中分析的好几个案例。这本书的详尽和系統性让我佩服。作者们显然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与那些聊天式的书形成鮮明的对比。
作者们首先讲解了海外债券市场的游戏规则,评级等,然后讲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国各级政府,特別是"窗口公司",比如,广东国际信托,粤海企业集团,以及福建国际信托等在海外发债的辛酸史。作者讲述了整个过程,列举了大量珍貴的资料。可惜的是,作者并沒有分析那些国企窗口的融资如何被滥用,浪费以及給国民带來的伤害。那些案子的背后,有粗暴的长官意志,土包子的无知和卑鄙官员的小算盘。后來的若干反贪案件中曾经露出了冰山一角。
此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对近十五年中国企业(国有和民营)在境外发债的热闹场面的描述。电网,电力,电訊,三桶油,华润,招商,北控等。大量的民营企业,包括燃气公司,食品公司,特別是地产公司在境外债券市场频次髙,出手重。有些地产公司的单次债券发行额甚至超过了菲律宾,印尼,泰国中央政府的主权债。中国企业出尽了风头。
当然,欺诈和违约是债劵市场的孪生兄弟。作者们分析了几个著名的违约例子,如广东的亚洲铝业,海域集团,中科智,恒丰金业,超大农业,在加拿大上市的嘉汉林业(Sino Forest)等。有一个投资者讽刺嘉汉林业为,See No Forest。
这一年多,国内债券市场对房地产公司开放。那些在海外长期忍受高息的大量房地产公司得以在国内发行巨额的,便宜的债券。我认为,有些国內投资者最终会被迫受些伤害。
两位作者都曾经在德意志银行工作,参与了若干中国企业在境外的发债过程。书中有若干案例,比如中石化,腾讯,康师傅,百度,玖龙纸业,旺旺等。这比学者们的书更有实际意义。现在他们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银科控股(YIN)工作。
这一年多,人民币的贬值和进一步贬值的预期使得中国企业大大減少了境外市场的债券发行。但是,这种克制只能是暂时的。大量的旧债需要用新债来归还(哪有别的出路?)。国內资金的汇出已经变得相当困难。而且,负债一旦上癮,止瘾谈何容易?
大量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或者买地盖楼过程中)原本是创造价值的。但是他们创造的价值被他们在债券市场的轻率和缺乏经验所抵消。政府实行的固定汇率和死撑汇率往往给企业家们带來一种不切实际的汇率预期。可是当洪水破堤时,大量的企业被杀害,员工和老百姓也跟着受伤。
王静波和于洪晨的这本书是个难得的现代历史,值得学习。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