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我在央行工作时,目睹各分行和地方政府如何到央行来求信贷指标。央求。哀求。设圈套。说假话。拍胸脯。等等。你如果有钱,自己放贷就是了,还到央行要啥额度和指标?
可是各位,问题是各分行和地方政府都没钱,也没有几块钱的存款,所以到央行要指标,实际上是要央行直接贷款,印钞票(即,高能货币),然后他们去用。
吵吵嚷嚷,指标分完了,还没到四,五月份,那些指标就用完了。于是,分行行长们陪着地方政要又来北京的三里河(后来搬到了成方街)央求。于是,央行开了一个小灶,又一个小灶,兑现了更高领导的一个批条,又一个批条。省级政要在央行的走廊里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平常事儿。
那时,信贷(或者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高达30-40%不新鲜。银行的贷存比例经常高于100%!
奇怪的是,印鈔票越多,坏帐率也就越高。当时最常用的词是三角债。坏帐堆积如山。后来,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等四大机构把坏帐拿走了,但是央行又印了更多的虚钱(电子币),让银行们放更多的款。名曰‘再贷款’,其实是原始贷款。信贷总额和货币供应量一直以20-30%的年复合增长率攀升,尽管我们的有些金融机构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资本金(如果你把不良和坏帐考虑在内的话)。
最近十五年,游戏変了。银行不断上市融资,扩大净资产,也扩大信贷能力,从而信贷总量。
但是,这还不夠疯狂。最疯狂的是银行资产的出表(理财)。如果考虑表外资产的膨胀和坏帐该撇的未撇这两个因素,中国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很不夠的。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银行股票”那么便宜”! 不管多少人捶胸頓足,银行股就是不涨。连高额分紅也无济于事。
正如罗杰斯说的,股市里即使人人都傻,但作为一个群体,它可不傻,至少长期不傻。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