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经常批评外国人,“你们根本不理解中国”。或者说,“你们的做法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这些经常是对的。但是,换个角度,咱们中国人理解外国吗?咱们有没有伤害外国人民的感情?
例子不胜枚举。最近在欧洲的一个高层研讨会上,几个欧洲企业家批评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太差。这本来就是事实。但是,我方某高官的回应让对方和听众背后抽冷气。他说,“知识产权不仅仅属于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国家。它属于全人类,应该共享”。哗然!要共产? 你希望西方媒体如何报道此君?
如果惹怒贸易伙伴和国际社会是咱们这位高官的目的的话,他挺成功地达到了目的。但是,这对中国是有益,还是有害呢?
过去三十年,因为工作关系,我安排或者参加了不下几百场中外商界的各种会议。有些谈得很投机,有些很狼狈。狼狈的原因很多,而且双方肯定都有问题。但是也经常涉及咱们的官员或者企业家对别人太不了解,或者在官腔之外无真货。
周末澳大利亚最大的报纸“悉尼晨锋报”详细报道了咱们社保基金理事会和财政部的某些人 (点名道姓) 在收购Rio Tinto 股份时的蛮横霸道 (虽然在这笔交易中,中国人亏了老鼻子的钱),以及另一个高官 (点名道姓) 在澳大利亚的国会大厦的粗鲁(他不预约就闯进一个澳大利亚部长的办公室,把脚翘到茶几上)。不管这个报道是否属实,它对咱们的影响不是正面的。
咱们也许真的认为中国的国有制具有优越性。但是,这种事情咱们在海外大讲特讲,只是惹恼听众而已。要知道,外国人大多属于不同的宗教信仰。
咱们的政府官员喜欢考察企业,并且做这样那样的重要指示,媒体也做了报道。外国人(特别是外国的竞争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个企业究竟享受了什么样的政府优惠?中外企业的竞争是否合理?这个企业是政府的工具吗?
殊不知,这个企业的高管下次办出国签证时就遇到了障碍,公司也碰到了反倾销的官司,和知识产权方面的特別关注,等等。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但是,咱们的开放度究竟有多大?过去十五年,咱们的国进民退有目共睹。你只需要计算一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就行了。任凭你怎么诡辩,也无法让外国人相信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你再看看民营企业一片片倒下和断臂残腿的,你就知道中国的营商环境之恶劣和不公平。
咱们在商品价格的管制,股市,各种审批,行业进入,外汇,汇率,出口退税,信贷资金的配置等一系列重要领域,要么在走回头路,要么长期原地踏步。这些都是世人皆知的。咱们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系统性歧视由来已久,见惯不经。这是否伤害了外国人民的感情?
咱们的产业政策(鼓励什么行业,限制什么行业,打击什么行业)从来就是受到西方国家谴责的。咱们坚持原则并没有错。可是如果这个原则本来就是反市场,害人害己的恶政呢?在贸易上,双赢是最基本的原则。咱们不能用文革的恶魔思维:凡是敌人拥护的,咱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咱们就要拥护。
现在,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并购越来越受到外国人民和政府的抵制。这确实正伤害着中国人民的感情。但是,你换位思考一下,外国人在收购汇源果汁,青岛啤酒或者交通银行的事情上,咱们是怎么处理的?怎么考虑的?
过去十几年,中国人在海外狂购矿业企业,几乎全军覆没,亏损万亿以上。但这间接地证实了外国的投资大门比中国更加开放。
世界的股市都是随时对中国人民开放的。但是,咱们为什么不开放咱们的宝贝A股市场?这几千家优秀A股公司为什么不让外国人随便买,而且还长期维护让人恶心的QFII? 众所周知,咱们A股的股民撑得已经很辛苦了。
换位思考一下,咱们有无伤害外国人民的感情?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