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被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II)
和亚洲货币杂志同时评为中国分析师第一名。其实,你知道,这只能说明我拉票有方,与硏究水平无关。不过,我的雇主UBS真的挺高兴。年终奖金有了不少的变化。虽然我的客户(基金经理们)不把排名当一回事儿,但猎头们喜欢看这没用的东西。高盛,德银都来挖角,给了我聘书。但是UBS挽留了我:“別人什么条件,我们都盖过它”。所以,你也能理解为什么我和同行们很少有人对评选敢太清高。
当然,清高者还是有的。而且,大家公认,评选活动确实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它把人性的负面能量加以放大。第二年,第三年,瑞信,和摩根大通都表示过不参加这类评选活动。从九十年代末,高盛就一直半真半假地跟分析师们讲,年终考核不看这类评选,只看大客户的内部反馈。分析师们虽然都十分痛恨此类评选,me too, 但是又生怕自己与市场的公估脱节,所以很快成功地说服管理层参加了。
即使你的投资银行决定,并且公开宣布,永远不参加此类活动,但是你无法阻止某些基金经理把选票投给你的分析师和公司。由于你不努力拉票,所以你的分析师们乃至你的整个公司都会排在后面。这会影响你公司的士气和“公司形象”。你无法阻止你的竞争对手(即,另外的投资银行)利用评选结果大做文章。
在一个产能严重过剩和同质化很严重的行业,你要么跟着游戏玩,要么全身而退。没有中间地带。本人死撑了五年第一名,感觉挺累,也挺没意思的,所以激流勇退了。
十年后(2012年),新财富杂志请我写了一篇文章,“如果我再当证劵分析师”(读者可以搜索一下),文中我坦白讲,为了拉选票,我也做过低级的事(不过不是那种事儿),我挺后悔。
好事者在各行各业组织的评选多如牛毛。你想躲都躲不开。比如,福布斯富豪榜,最佳航空公司,最佳金融科技公司,最佳私人银行,最佳船运公司,最佳四星级酒店,米其林,等等。
结语:为自己而活,別被他人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