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南华早报有篇纪念金庸的文章。作者是该报七十年代的一个英国记者Graham Earnshaw。他曾把金庸的小说《书剑恩仇录》翻译成英文并出版。他说,凭着金庸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他理当获得诺贝尔奖。可是为什么没有呢?
金庸跟Earnshaw说,江主席也很喜欢他的武侠小说,并派人跟诺贝尔文学奖的委员会联系,建议授奖给金庸。金庸说,“那当然不行。这也就决定了我永远不可能获得此奖”。
金庸的小说都与中国历史密切相关,“书中的人物,背景,衣服等都让外国人难懂。他对武打场面的描述经常拖泥带水,没完没了,the fight scenes go on and on and on, 因为为了占报纸的版面。其实,写《雾都孤儿》的小说家Charles Dickens 也是如此。所以我在翻译时经常必须砍掉一些描述。但是,我没有添加任何东西”。
Earnshaw接着说,他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询问金庸一些问题,金庸很乐意解答,因为金庸也很希望更多的外国人读到他的小说。当Earnshaw问金庸,那些武打的器具和招数在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时,金庸嘿嘿一乐:“那都是我乱编的,为了让故事更加花里忽哨”。译者松了一口气。
在中国的文学家中,金庸的写作手法跟西方最接近。但是,西方读者仍然无法欣赏他的小说。虽然他的小说也被翻译成了英文、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但是读者基本都是华侨,而且是那些读不懂中文的华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外国人不明所以。
中西文化的联壁是迟早的事,到时候更多的外国读者会欣赏金庸的小说。只是遗憾他没能看到那一天的到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