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抵赖、修正、狡辩、再修正。在证券公司里,一个很奇妙的现象不断重复上演,年复一年。
分析师开始发现一只上升的明星股票时,这只股票一般也已经从最初涨了几倍,基金经理们开始打电话问分析师如何看待,分析师们才慢慢感觉到应该把它当真了。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分析师要正式研究一只股票需要经过(IRC)内部研究委员会同意,而且这只股票不能给分析师或投行带来信誉上的损害。另外,一旦正式研究该股票不容易停止研究,想停止研究又需要正式的 IRC 开会同意,而且有可能得罪因本投行的研究而买入该股票的“后来入场的基金经理”。有些基金经理们担心,一旦失去了研究员们的噪音支持,中小盘股有可能会黯然失色,被人遗忘。
而且,分析师停止分析一只股票时要出一个告示,有时让人感觉到这只股票可能有什么问题,所以,投行的 IRC 决定让一个分析师研究某股票时, 当然有些尺度, 比如这只股票市值是否够大, 交投是否活跃 (毕竟要让投行有交易佣金可赚),等等。
等到一个分析师开始研究某一上升的明星股时,另外的投行坐在相同位置的分析师就开始有压力了,基金客户和内部的销售经纪人会问这些分析师:“某某分析师刚刚发表了一份报告说这只股票会在年内翻两番,你怎么看待?”于是,第二个第三个,也许第四个分析师多少有点儿不情愿地开始发表对同一公司的研究报告。当这只股票确实是明星时,这样的局面就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可如果这只股票被证明是昙花一现时,分析师们开始沉默,或者开始陆陆续续放弃对该股的研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
有时,有些公司确实是好公司,但业务成熟之后,增长率开始下滑甚至倒退。它们的行业地位很坚固,但增长率开始下降。部分原因是基数过大,部分原因是行业过了高增长阶段,有时也因为公司战略上有点错误(转型不顺利等)。
在上升阶段时,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们往往对这些股票爱慕有加,“它们永远不会出错的,看看它们最近几年的表现”。这些公司的市盈率或市净率往往很高,因为市场对它们未 来的预期很美好。
有时,这些公司明显在业务上或战略上犯了个错误,但市场仍然一片掌声,说“它们没有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说,“白璧微瑕”或“成长路上的一个小坎坷”。但是,机灵的基金经理开始撤退,股票开始走弱。这个阶段是分析师的“抵赖阶段”。尽管分析师仍唱赞歌,但是股价继续下跌。然后该公司下个季度或半年的业绩开始疲软,或者显示出不少问题(比如,应收款增加,客户抱怨增加)。这时,股价加速下跌。分析师们开始调低他们的赢利预测,修正他们对该公司未来 12 个月的股价的预测。但仍维持”强烈建议买入”,原因是:(1)股价已经跌了很多;(2)前景依然美丽。这是第二个阶段修正。
这时,也许股价开始平稳。但鉴于新情况,分析师们开始了第三个阶段狡辩。直到新的季报或半年报出来,又一轮的失望,股价再次明显下挫,分析师对赢利及股价目标再作新的下调。 很多分析师都发表了“抛售股票”的报告。 这才完成了第四阶段再修正。
这个周期往往在一个股票上持续几年。几年之后,市场开始把这些公司当成也可以犯错
误的“平凡公司”。这时,比较理性的分析才真正开始,大家可以看看这些股票多年来
的下跌便能理解这 4 个阶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大多数分析师是大学财会或经济系的毕业生,有些或加上硕士学位,一般是毕业后即进投资银行,既没有经商的经验,也没有股票投资的经验,所以犯错误也不奇怪。在欧美,投资银行的分析师有的干到 50 多岁,所以见得比较多一些。在亚洲,投资银行的分析师的行当是1990年前后才有的,所以现在的分析师一般在30~35 岁,近几年,因为行业快速膨胀,才从电视业航空业商业银行等招聘了一些 30~40岁的分析师。但总的来说,这在亚洲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行业。
年轻是个优势,因为不信邪所以冲劲足。但年轻也是个劣势,没见过,或者说没有经历过几次市场崩溃,更容易被旁人的三言两语说动心,而偏离对基本面的忠实。
节选自张化桥《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