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书评:No Filter: The Inside Story of Instagram,

作者:Sarah Frier.

此书只讲一件事:2012年,Instagram, 美国的一个用手机照相并美化、上传到各个社交网络的小平台,完全没有销售收入,没有商业模式,只有13个员工,为什么获得全球人追捧,Facebook为什么在自己2012年的IPO上市之前,花十亿美元收购Instagram,这个交易的最大赢家为什么是Facebook (用低价买了一个大宝贝), 监管部门(公平交易委员会Fair Trade Commission) 和国会为什么因为误判而批准了这项并购,导致了今天的Facebook 称霸世界的互联网社交。Facebook 跟监督当局说,“你看,我们两家都不收取消费者任何费用,我们的并购怎么可能伤害消费者呢?而且,Instagram 和我们之间不竞争,我们分别都有很多竞争者”。

此书的作者问,如果这项交易未获批准,行业会怎样。我认为大家也许可以比较一下Instagram 与中国的美图秀秀。如果Instagram 一直独立存在,它今天会不会是另一个美图秀秀?或者说,中国的美图秀秀如何才能成为美国的 Instagram? 美图秀秀有过这样的可能(市值曾经高达六百多亿港元),但是它如果很早就卖身给了腾讯,又会怎样?又一想,其实,中国并没有一个在商业模式上与Facebook 相似的企业。为什么没有?腾讯不是Facebook,微博也不是,它们虽然都有那么一点点重迭之处。

今天,中国如果允许 Facebook 进入中国,它会兴旺得起来吗?如果不会,为什么不会?领英LinkedIn 在中国一直不温不火,为什么?

在Facebook 体内,Instagram 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车间,但是它无法独立核算,无法长期独立存在,因为确实找不到商业模式,就象它的兄弟WhatsApp 一样。但是在Facebook 体内,它们才是宝贝。Instagram 的诸多竞争者(包括其它获名人资助的竞争者)也因此没有Facebook 的生态环境而消逝。

美化和过滤之后的图像(特别是自己的图像)说明人类追求美好、自恋、炫耀和逃避现实。Twitter 的创始人Jack Dorsey 是Instagram 的早期投资者之一,也跟它的创始人相好,并多次希望收购Instagram,但均未成功。而Facebook 的股价在上市以来的六年涨了七倍多,现在相当于还在亏损中的Twitter 的二十倍。作者认为Instagram 嫁接到Facebook 的平台上运行,实在是天作之合,极大地发挥了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又消灭了一个抢夺消费者时间的竞争对手。其实,Instagram 幸好在成立之后的一年半就卖身了。它的管理者在招聘、后台服务等方面,已经遇到了瓶颈。

书中有很多关于Instagram 被收购之后,两边员工之间的沟通、矛盾,公关方面的风波以及与合作伙伴Twitter 的决裂。在风格上,Facebook 如娘似虎,风卷残云,增长压倒一切,广告收入至上,而Instagram 是一个十分谨小慎微的团队,強调图像的艺术,不给用户一丝压力,还没想过销售收入这件事。所以,两边的融合花了很多时间。Facebook 的凶悍在最近这两年有了一个新的验证:美国有评论员认为,Facebook帮了特朗普,所以特朗普惩罚TikTok和微信是对Facebook的一个回报。纽约时报记者说,“你帮我抓背,我也帮你抓背”。

互联网企业当然是先做人气。等用戶数很大之后再琢磨如何变现。Instagram 成为Facebook 成员之后,很快就有了压力:如何证明自己,对得起别人支付的巨额对价。可当创始人Systrom 去找Zuckerberg 谈变现方案时,回复竟是: “别想广告的事情。你们继续做大用户数吧”。反正公司钱多,可以任性,一定要把地盘做得更大,不给别人任何缝隙(即吸引眼球的机会)。书中描写两个创始人(皇帝与小诸侯)的日常关系及滑雪场的对话,让人会心一笑。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也不奇怪。互联网鞋店Zappos 的创始人Tony Hsieh 把公司卖给亚马逊之后也未久留。类似的例子很多。

刚宣布了收购Instagram, Facebook 就发现一个新玩意儿Snapchat 正在年轻人中间火爆。他们的图片在打开后十秒之后就消失。Facebook 立即抄袭,但是很快就发现在这个小领域斗不过snapchat。它出30亿美元想收购这个只有17人、且尚无营业收入的公司,遭拒绝。(待续)

话题:



0

推荐

张化桥

张化桥

1392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香港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瑞士银行11年 (研究主管/投行副主管)。86-89年任职人行总行。五年(2001-05)"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的中国分析师第一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