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每日经济新闻和北京大学的邀请。
我的发言的中心思想是,要想降低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政府必须大幅度收缩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减少他们对资金的占用和浪费,最好把大量的国有企业通过竞拍的方式卖掉。
中国的利率就像一个高高的水泥柱。柱子的下端是活期存款利率:年息1%甚至更低。往上看,是定期存款利率(2-5%),基准贷款利率(6%以上)。再往上看,是银行实际收取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为10%左右,小额贷款公司收取的年息18-25%,以及民间借贷利率30%到50%。
每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都大大高于基准利率。这不奇怪。但是,中国利率的这根水泥柱太高。不是因为高利贷业者心狠手辣,而是政府逼出来的市场供求就是这样。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在现有的监管制度下,它们收取客户18%以下的年息是要亏本的,原因在于它们的监管成本和资金成本太高。为什么?
(1)小贷公司在规模上受到限制(规模不经济,于是单位运营成本高),业务在地域上受到限制(本县,区),导致风险集中,因此风险溢价高。
(2)小贷公司的负债率的上限为注册资本的一半。它们的借贷成本一般在年息7-13%。小贷公司虽然承蒙政府大力扶持,但是5.65%的营业税和附加,以及25%的收入所得税是无法躲开的。另外,还有营业成本,坏帐成本和起码的利润。中国公众和官员都喜欢看到别人(当然不是自己)做义务工作(即不赚钱),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愿望当作经济政策的基础,那就是自欺欺人。
小额贷款公司借入的资金还有闲置成本(不可能在第一天就全部放贷出去)。所有这些加起来,放款的利率无法低于18%。而这个利率对小客户来讲,显然太高。
小额贷款公司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收取低利率,因为高利率伴随着高风险(更多坏帐),也伤害了客户,等于竭泽而渔。
同时,政府的政策动机也是把水泥柱上端的利率降下来。当然,利率只是供求关系的反映。要把上端的利率降下来,就必须改善供给。要改善供给,就必须减少国有企业对资金的占用。
国有企业凭借它们的身份,占用和浪费大量资金,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抬高了它们的资金成本。我曾经认为解决方案在于政府大幅提高贷款的基准利率,迫使国有企业放弃一部分低效率的项目。后来,经高人指点,我才理解这个方案不行,因为国有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太低:天高的利率它们也会照样借,也会照样浪费。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成本太高的问题,政府必须大幅度降低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减少它们对资金的占用和浪费,最好把大量的国有企业卖掉。这也许是长治久安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