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从我在广州慢牛投资俱乐部的演讲"盯住金融股,盯住增长股"发表以来,好几个读者来电询问我为什么竟然看好中国的金融股。他们的反驳论据有二。第一,中国的银行坏帐太多,所以账面净值被大大高估。第二,全球的银行(从花旗银行到雷曼,到皇家苏格兰银行,再到日本的许多银行)给投资者带来的只是心酸的泪水。中国的银行怎能例外?

我明白这两个道理。但是,大家要看趋势和阶段。第一,中国的银行坏帐也许比报告出来的要高出很多。但是,这些银行在制度上的改进和员工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明显的。我认为,这个趋势还将持续很多年。

第二,在业务上,中国的银行还有很多最基本的潜力没有挖掘。这些潜力包括的范围很广:信用卡,放款的审查,结算体系,人员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这都是不需要跳起来就可以摘到的果子。这还不包括金融创新(新产品)。

第三,过去十年,欧美日银行的日子确实艰难。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忘记在此之前的三,四十年,他们也曾经有过金色年华。很多银行股的股价涨了几倍, 几十倍。那些没有上市的银行也都赚得爽极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银行就是经济的综合体和放大镜。在经济往上走的时候,银行的日子好过,而且有放大效应。相反地,如果经济往下走的时候,银行受伤更重。虽然银行股的股东们会因为经济衰退而亏很多钱,但是,相比其它行业,银行业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你看看那些被抛弃的工厂,和烟消云散的品牌就知道了。

美国的银行业者基本上都是聪明人。他们当然知道次贷(贷款给低收入者,失业者和无家可归人士)是有风险的。但是由于有产者的资金需求都早已得到了满足,而银行为了"业务增长",只好往金字塔的下端走,一直走到荒唐的地步。

当然,中国的银行最终也会走上那条路,但是,从现在到那里,还有很遥远的距离。只要你眯缝着眼睛看看大势,你就知道我们的银行至少还有十年的好日子过。

也许你会反驳,我们的银行完全靠利率管制而发财。只要政府取消利率管制,他们的好日子就完了。我同意。但是,让我告诉你,在中国,好事不见得能做,不见得马上有人做。1983年到1986年,我在人民银行读研究生时的论文就是"中国利率自由化的途径"。26年后的今天,大家还在空谈利率自由化。不过,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来说,26年算不了什么。大家别急。

大家问我为什么选择民生银行和重庆农商银行。我考虑了他们的规模(增长潜力),市场定位,和管理层的水平。

多数中国银行既有A股,又有H股。但是,即使A股的股价跟H股的股价相若,我也不会选择A股。原因很简单。只要你眯缝着眼睛看未来5到10年,你就会理解国内的利率水平会继续大大高于香港(和美国)的利率水平。而股市的合理市盈率无非就是市场利率的倒数。也就是说,同样是民生银行的股票,H股应该比A股贵很多(也许贵一半以上)才对。对于一个长期投资者来说,你只需要知道这么多。那些复杂的细节,让专家们去辩论。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我说的利率是市场利率(取决于通胀),不是官方利率。第二,对于同一个公司来说,由于其它变量相同,所以利率是估值的唯一因素。

下面,我把我上次演讲关于银行股的论述转载于此。

"我为什么喜欢金融业?在我看来,金融业是最好的股票投资行业,特别适合那些不能够也不愿意玩高难度动作的小股民。第一,金融业是经济中所有行业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投资金融业就等于投资所有行业。这样一来,投资者可以避免过度集中的行业风险。另外,你很难找到一个比金融业更具有杠杆效应即放大效应的行业。所以在经济增长很正常的年代,金融业会跑赢其它大多数行业。当然,在经济滑向衰退时,坏帐增加,可能让金融企业巨亏甚至倒闭。但是,由于金融业的特殊地位,政府又不敢让金融机构倒闭,在困难时必须伸出援手。这就出现了一种不对称。赢了的时候所有股东有份,亏了由政府埋单。虽然经济周期难免,但中国经济的基本方向在未来五到十年还是向上的。这就决定了金融业投资的可行性。另外,这些企业一般比较大,安全性比较高。从“投资者的护城河”的角度,金融机构的客户从金融机构“叛逃”到另外的金融机构的成本很高。投资金融业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政府对营业执照的控制使得金融业的竞争远不如其它行业激烈。"

话题:



0

推荐

张化桥

张化桥

1392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香港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瑞士银行11年 (研究主管/投行副主管)。86-89年任职人行总行。五年(2001-05)"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的中国分析师第一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