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经不住利诱,到中国移动给员工们讲了一次股市。虽然我眉飞色舞,但还是老生常谈,无新意。
某领导问了一个高水平的问题。"货币供应量长期高速增长,按理说,资金的(市场)价格应该下降,而股市应该上升。可是,咱们的现实是,..."
当时,我没有准备,答得含含糊糊。回家后,我又做了点功课。现在交卷。
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主要通道是信贷。信贷立刻转化成存款,存款再(按比例)派生出贷款,贷款再转成存款,...
贷款的增加当然可以推动生产活动,但是很多生产要素(比如原材料,能源,管理能力,甚至劳动力)的供应不是无限的。所以,价格会上涨。所以,你需要更多的"铺底资金"来润滑同样多的生产活动。
在增加贷款的同时,经济对贷款的需求也增加了。所以,利率反而会上升。而且,长期印钞票的结果是,货币流通速度会放慢。大家还记得80-90年代的"三角债"吗?那个时候,印钞票的速度非常快,但是,"三角债"使得经济转不动。
现在,"三角债"有点回头的迹象。钱多,但是转不动。
美国在70-80年代的"滞涨"就是如此。当时的美国国债利率曾经高达13.5%。后来,联邦储备银行的沃尔克主席上台,实行强势的货币政策,"把通胀的脊梁打断了"。利率一路下滑到4.5%,才迎来股市的15年繁荣(涨十倍)。
所以,利率是股市的关键。而通胀是利率的关键。当然,政府管制利率是没有用的。我讲的是自由市场利率。政府说通胀是多少,都没有关系,市场有自己的脉搏。
结论:只有紧缩信贷,才有利率下降。只有用强势的货币紧缩,才能打断通胀的脊梁,才有股市的春天。这个逻辑跟直观相左。但是,没办法。
1992年股市成立以来,中国货币供应量M2增加了43倍!但是,股市感到呼吸都有困难,氧气不够。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信贷增长并不能增加资金,只是增加了对资金(生产要素)的索取权。
大家看看巴菲特讲的美国34年的历史吧(1964年到1998年):前面17年,经济腾飞,但是通胀猖狂,股市横行17年不涨。后面17年,经济疲软,利率下滑,股市上升10倍。参见拙作: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