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好几个国内朋友的孩子在伦敦读大学。我经常在伦敦,所以,大家让我跟他们的孩子们聊聊。我听到的最多的投诉是,老师们上课总是应付,上完课以后,留给助教们应付。他们几乎不回复学生的电邮。而且多数学生连老师的电邮地址都不知道。

我笑笑。老师们的生存环境也不容易。理工科我不清楚,但是文科(含商科)我有点了解。1991-94年,我在堪培拉大学当金融学讲师。这20多年,也算跟学术界沾点边,对业界动向略知一二。

老师们整天担心的事情当然不是教学,而是发表学术论文。业内有个说法,不发表,就去死:publish, or perish. 一篇学术论文可能需要几年苦苦炮制,绝大多数永远不能够发表。大多数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都是合同制:1到3年。如果不能发表像样的学术论文,他们就没法转为终身教职(tenured)。职位有限,压力山大,晋升何易。

在那三年里,本人一篇学术论文也没有发表过。不是我没有试过,只是水平不够。你想想,每个专业值得一提的学术刊物就那么几十个。学霸们的文章当然要登,而且全球做经济学研究的研究人员有多少?可能几百万!这些论文在发表前还需同业点评(referee)。你需要掏钱(我那时每次掏50-100美元)给杂志社,杂志社再找业内专家匿名点评。你能想象得到,退稿或者杳无音讯是家常便饭!

虽然在这种独木桥上挣扎的人们很辛苦,但是,他们的报酬不高。讲师们(助理教授们 assistant professors)现在也就拿 3-5万英镑年薪(大约30-50万人民币)。税务局要拿掉40%左右。伦敦的生活费用(包括房价, 租金)你是知道的。另外,你还要支付学术专家们的点评费,之类。怎么办?业余做点讲课或者咨询吧。

可那要花很多时间啊?而且,多数讲师还找不到这类差使。最后,家有老小的讲师们还有另外的负担。

学生的事情就只好留到最后了。抱歉啊!
我那三年,虽然教学水平不高,但是,我有一个优点:把学生们很当回事儿。

1994年6月,当我辞掉教职,准备来香港工作时,好几个学生在我的信箱里留言,谢谢我辅导他们,并且说"你是我见到的最好的老师"。我很感动,几乎有点后悔离开学校。

话题:



0

推荐

张化桥

张化桥

1392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香港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瑞士银行11年 (研究主管/投行副主管)。86-89年任职人行总行。五年(2001-05)"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的中国分析师第一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