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 张化桥拜访中国汇融 (1290 HK)时的谈话节录

最近三周,我在四大城市(北上广深)拜访了多家P2P企业,典当,小贷,保险经纪公司,理财公司,担保公司,和信托公司。我确实有点眼花缭乱。我有几点初浅的看法,跟大家分享。

(1)在欧美国家,你根本不敢想象会有这么多的此类公司。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帽子来概括,大家都属于影子银行。为什么咱们中国会有这么多此类企业呢?虽然大家的创新和创业,很让人欣喜,但是,你必须承认,这么多小企业的运营效率一定都不高。这对社会资源是多大的浪费啊!大家要做多少重复劳动啊!包括招聘,征信,管理,等等。每个小企业都要去工商局,税务局,金融局,和工信局填多少表格,拿多少批文,求多少爷爷,印多少小册子,看多少冷面孔啊?我反复问自己,难道这不就是中国人勤奋,疲倦而依然贫困的原因之一吗?

可是,咱们有这么多影子银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是不理性的政府管制。如果政府把存款利率提高2个百分点,我可以肯定影子银行的一大半活动就会烟消云散。你不同意我的看法?认真想想吧!

你也许会说,提高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也会相应提高,从而伤害经济。我认为,贷款利率也许会被推高,也许不会。而且银行的贷款利率本来已经大部分都浮动了。只有那些有特权的企业才有可能用基准利率获得贷款(或者在基准利率之上微微加一点)。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早就是10%甚至15%以上了。去年11月份,人民银行调低基准利率,而市场利率不降反升。特权企业用了便宜的资金,必然有人买单:社会资源不会因为央行降息而增加。基准利率下调了,但是,风险溢价上升了,所以,总的利率水平(基准利率+风险溢价)提高了。

所以,如果放开存款利率管制,银行的利差会收窄,利润水平会下降。这难道不是大好事吗?现在,银行业的利润占股市所有行业的总利润的三分之二左右,这完全是利率管制带来的畸形财富转移。它很不公平,很有害。

(2)多数影子银行(即,上述的"此类企业")并没有长期生存能力。如果政府放开利率管制(那是迟早的事情),它们会突然消失。我希望大家抱有随时转型,随时关门的态度。如果你现在赚钱,那还有持续开门的道理。但是如果你本来一直在亏钱,寄希望于私募基金来救你,你的问题就大了。

(3)我认为,P2P,典当,小贷和理财公司都有永久的生存空间。只是大家要坚守常识。如果你的商业模式不成立,或者你的商业模式是基于现在的愚蠢的监管环境,那就危险了。比如,你的企业在做2亿元贷款时亏钱,你是否应该指望贷款做到30亿元的时候,就突然赚钱呢?有时,规模可以带来效益(即,成本的节省),有时不行。你的资金成本会不会上升?你能否持续借到钱?你的坏帐会不会上升? 

(4)多数影子银行(即,此类公司)没有核心竞争能力。他们可以很容易进入,也就很容易被别人挤出去。由于它们的规模都太小,又太急躁,因此它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地盘。在"吸金"和"投资"这两个主要环节上,大家强调前者,忽略后者。但是它们在投资环节的失败经常导致倒闭和跑路。现在大家遇到一个共同的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对消费者,咱们没有共享的个人(甚至中小企业)信用数据。每个P2P企业或者小贷公司只好做重复劳动,做尽职调查。这个效率很低,成本太高。现在, 央行要求腾讯等公司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 但是,咱们的铺路工作(数据搜集,和整理)还很漫长。对于P2P公司甚至小贷公司,招来资金比较容易,但是安全地把昂贵的资金贷出去,按期收回,并且赚钱可不容易。

另外,我发现大家急于在"全国布局"。对此,我很不理解。你的企业那么小,连本市还没有站稳,没有深挖,就在想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或者环渤海经济圈布点。太早了。你的管理成本(机票,酒店,管理时间和申请各种证照的麻烦)太高了。你的管理能力太弱了(你对每个城市都明白吗?)。我想起2006-08年我在深圳控股担任首席运营管时的一个教训。当时,地产开发商都强调全国战略。结果,我们在外地买了很多地块,亏钱,占压资金,耗掉了管理层的精力,还惹了不少争议,也被坑蒙拐骗过几回。后来,大家发现,最肥的市场还是家里,是大本营,是深圳。如果当初,我们把精力和资金都投到深圳,那该多好啊! 


0

话题:



0

推荐

张化桥

张化桥

1392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香港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瑞士银行11年 (研究主管/投行副主管)。86-89年任职人行总行。五年(2001-05)"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的中国分析师第一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