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9年03月10日 21:27

周鸿祎的自传很值得一读

书评:《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朋友寄来此书时,曾警告我,“可能又是一本为自己脸上贴金的企业家胡说”。我读完了,觉得周鸿祎很实在,此书没有什么自我贴金之处。它让我把过去二十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历程温习了一篇。他的个人故事也很亲切,有趣。他为整个行业的进步做了很多贡献。他的执着创业也激励着他人。他做人真实,不装模作样。他与百度和腾讯之斗乃正常商业之事。他揭穿CNNIC的真实身份,让人痛快。在中国,这类...


阅读全文>>
2019年03月09日 23:35

书评 | 美国的凶恶和外交

书评:《败退德黑兰:吉米-卡特的悲剧外交》

1953年,英美(特别是美国)在伊朗操纵了一次军事政变,推翻了摩萨台首相的世俗,民族政府,扶持了巴列维国王。这个事件是个复辟。更重要的是,外强的干预刺痛了伊朗人的民族情绪。1979年初,伊斯兰宗教领袖霍梅尼结束在巴黎的逃亡,受人民隆重欢迎回归。巴列维国王逃到美国治癌,更加挑起了伊朗百姓的反美情绪。大学生攻占了美国驻伊朗的大使馆,抓获52名人质。444天之后,人质获释...

阅读全文>>
2019年03月09日 16:03

周鸿祎的感谢信

在 xxx 的亲切关怀下 …

中国的管理诀窃是,把监管规则定得死死的,把老百姓折腾得死去活来,让他们求爷爷,告奶奶,然后,你轻轻地帮他们一下,开点口子,小施恩惠,让他们感激涕零,于是他们就会说,“在xxx的亲切关怀下……”

我正在读周鸿祎自转《颠覆者》。他说由于“央行和外管局的鼎力支持”,让他换得外汇,成功地从美国退市,“当然,其中的过程比我描述的要煎熬得多”。

读到这儿,我真的生气了!难道自由换汇不是一个企业的基本权利吗?我们改革四十多年之后,还在执行这个混帐的外汇制度,不是太过份了吗?

周鸿祎颠覆了杀毒软件行业。我希望他也颠覆一下中国的顽固不化的外汇制度。
阅读全文>>
2019年03月09日 15:31

你去中央要政策吗?

各地官员都去中央要政策。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咱们的政策不好吗?

如果好的话,你就闭上嘴巴,乖乖执行吧!如果确实不好,那全国都应该砸烂它,改革它。

你想要资本主义的政策,而让全国其它地方继续实行落后的社会主义改策。是这个意思吗?这公平吗?


阅读全文>>
2019年03月09日 11:15

股市的无耻吹捧

为什么股市上的吹捧特别无耻?因为它直接以害人为目的,以财富的再分配为目的。

阅读全文>>
2019年03月09日 07:41

我的看空报告太多了!

我在UBS当分析师的时候(1995-2006年),写的看空报告太多了,宏观的和个股的都有,看对的,和看错的也都很多。比如我写过1995年大反宏观调控,1998年大反财政部的外债发行,格林科尔,欧亚农业,中国移动,耀科,浙江玻璃,文化传信等。我个人几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阅读全文>>
2019年03月07日 19:05

巴菲特为什么摔跤?

本期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谈巴西的3G Capital 和巴菲特在Kraft Heinz 这笔交易上为什么亏钱。3G Capital 的做法是并购基金的典型做法:买大型的成熟的消费品公司,砍成本,提效率,加负债,多分红。这次为什么不灵了呢?它讲了几个原因,好像都不痛不痒:

(1)消费者不忠诚,

(2)竞争者改善了管理,

(3)超市大搞自有品牌,

(4)电商。

也许还是巴菲特最单刀直入:买贵了!

我们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过去十几年在海外的并购好象都挺贵的,特別是在石油、化工和采矿行业。

阅读全文>>
2019年03月06日 20:59

中国人为什么会抵触鸦片?

转自我的英文博客。

Special resistance to opium!

When I was a kid in rural China (Hubei) in the 1960s, bare-foot doctors were our only saviours when we were very ill. For lesser pains, there was the traditional way. My mother would sit in a quiet corner of our house, with her eyes closed, and a bowl of water and four chopsticks in front of her, and ask softly if my dead grandma had just said h...

阅读全文>>
2019年03月04日 22:38

珍宝岛改变了历史!

今天的纽约时报登了英国教授Sergey Radchenko 的一篇趣文,The island that changed history。

他说,1969年3月,中国突袭珍宝岛,打死了31名苏联边防军。中国之举完全是因为1968年8月苏联侵略捷克之后,中国担心自己也受苏联侵略,而先发制人。其实,在此之前的二十年里,中苏一直在争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哥地位。

苏联的报复马上就来了:重型武器轰炸中国,打死上千个中国军人。八月份,新疆与苏联交界处又爆发了一个小型...

阅读全文>>
2019年02月26日 08:20

Is the future really Asian?

Is the future really Asian?

Book review: “The future is Asian”. By Parag Khanna.

Two strengths:

(1) it provides a good summary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Asia, and

(2) it offers a birds-eye view of the majo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ssues confronting Asia. It is comprehensive.

Four weaknesses:

(1) it fails to explain why the population of five billion must translate into prosperity. To me, th...

阅读全文>>
2019年02月26日 07:35

我们的99个认识错误

读书笔记: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 中译本的名字为《清醒思考的艺术》,中信出版社。

作者:Rolf Dobelli.

1. 到处是成功人士,这只是因为失败的人们不吭声而已。哎!别以为你天天游泳或者去健身房,就可以有小王那样的身材。别以为你创业,就一定成功。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偶然。

2. 名校帮不了你。那些课程完全没什么。还是靠自己。真正的能人不需要上名校。

3. 信息太多,反而让人做出错误的判断。

4. 电影非常...

阅读全文>>
2019年02月26日 07:19

书评|世界的未来在亚洲吗?

书评:The future is Asian, 可译为《未来在亚洲》,作者:Parag Khanna.   最近市面上有三本英文的畅销书,谈这一个话题。我买了两本。今天足不出户,飞快地读完了这一本。比较失望。   两大优点:   (1)作者有历史观和全球视野。他出生在印度,求学于英美,现居新加坡。书中有海量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数据,让我读到呼吸困难,有一种游泳时呛水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作者堆砌了太多东西?不过像我这种历史知识贫乏的人...
阅读全文>>
2019年02月23日 09:15

央行寻找存在感!

    今天的英国金融时报头版头条,Weak inflation haunts Fed policies, 低通胀让美国联储不知所措。其实这类标题反映了多年来各国央行的共同烦恼。科技进步了,人类加速了对地球的剥削,同时对穷人和穷国的剥削更加有技巧了,更加“仁慈了”。所以,表面上看,通胀没有了,央行失去了存在感。

此文结尾引用了联储副主席 Richard Clarida 的哀号:“货币政策既无法刺激经济,也无法拖慢经济。而中性的利率一直很低。央行也只好不停...

阅读全文>>
2019年02月21日 21:33

印钞机的伟大之处!

今天,香港投资界在南丫岛隆重欢迎中国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的领袖,湖南永雄资产管理公司的创始人谭曼先生一行。

本人借机做简单发言,谈两个观点。一是国内经济虽然持续低迷6年,但是各级政府仍然顽强抵抗,坚决不卖国有资产。这说明,印钞机是个了不起的好东西。

二是全国信用卡的违约率仍然只有2%左右。真不简单!多亏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无私奉献。它们主动为银行挡枪,堪称蜡烛型和自残型企业。

我的英文讲稿如下。

...

阅读全文>>
2019年02月20日 18:19

A China non-bank

When a brother in China calls to ask for money...

The New York Times,

By JOE ZHANG, Dec. 1, 2000

It was past midnight when my telephone rang. It was Hua-Liang, my brother who lives in Jing-Men, a small city in Hubei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Do you have 1 million renminbi (about $120,000) to spare?" he asked. "Why?" I queried. "I am planning a takeover bid for a state-owned factory," he repl...

阅读全文>>
2019年02月20日 08:25

中国以吃饭为主的GDP

今天的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哈佛大学教授Joseph Nye 的文章,“中国无法超越美国”, China will not overtake America any time soon, 主要是陈词滥调,重复讲中国没有软实力,GDP注水,军事落后,等等。不过有一点他也许是对的:即使在亚洲,中国也受到印度,日本,澳洲和其它国家的制衡,更不要讲亚洲之外了。

我做一点评论。中国的GDP主要是吃饭的GDP, 财政也主要是吃饭的财政,所以中国在吃饭财政之外,能够做未来发展的能力...

阅读全文>>
2019年02月19日 22:10

住在地窖里的低端人士

2001年5月3日,我在纽约时报和IHT发表文章,介绍我的外甥和挤在北京芍药居附近的阴暗和潮湿的地窖里的几十个民工。

Harsh Reality of China's Divide.

By JOE ZHANG, MAY 3, 2001.

 The New York Times, IHT.

On a recent trip here from Hong Kong, I visited my 22-year-old nephew Donghai. Three months earlier, he had cried as he said farewell to his parents and sister in Maliang, a remote village in Hubei...

阅读全文>>
2019年02月18日 22:15

你喜悦吗?放慢脚步吧!

 

过去几十年,西方的潮流是让生活多姿多彩,赚得多,吃得撑,玩得疯,参与广,吸引眼球多。时髦的人们往往吹牛说自己玩通宵不睡,喝五瓶不醉,兼十个职位不累。   近几年,时尚在变了。美国 Huffington Post 的女创始人 Arianna 去年出了一本书,专讲睡觉的重要性和时尚性。   日本女作家 Marie Kondo 出了一本书,讲如何把家里的东西都扔掉。家徒四壁。女心理医生Debbie Chapman 写了一本书,The Joy of No, 以及哲学家...

阅读全文>>
2019年02月17日 16:42

十八年前的回乡见闻!

十八年前,我的春节回乡见闻登在了“纽约时报”。乡亲们把打麻将和炒股当成了主业。下岗工人成群。我弟弟曾当过城市信用社的主任,所以不敢炒股。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企业的“内脏都大大地坏了”!

A return home to China is now a worrying trip.

By JOE ZHANG, FEB. 22, 2001.

The New York Times, IHT.

Once a year, I return home to see my relatives and fellow villagers in several remote parts of Jingmen, in Hube...

阅读全文>>
2019年02月17日 07:49

拒绝送上门的不义之财!

1986年,敝人在央行工作时,在北洼路的央行干部单身宿舍与行贿者展开了一场艰巨的斗争。1996年8月3日,我將此文发表在纽约时报的IHT.

Refusing a windfall at the doorstep!

By JOE ZHANG, Aug. 3, 1996. The New York Times, IHT.

It was a freezing winter evening in Beijing in 1986 and I was home alone, hand-washing several shirts in the small, dimly lit room that I shared with two colleagues. We all worked a...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