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JOE ZHANG, MAY 3, 2001.
The New York Times. IHT.
On a recent trip here from Hong Kong, I visited my 22-year-old nephew Donghai. Three months earlier, he had cried as he said farewell to his parents and sister in Maliang, a remote village in Hubei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Donghai came to Beijing to work for a consultancy firm owned by a friend of mine. But a couple of weeks ago he lost h...
十年前,巴克萊銀行、花旗银行和MasterCard 的三个中层员工(都是美国人)出来创业,专门为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商户做“流水贷”。也是一种信用卡营收的贴现贷款(保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熟人融资。2012年香港金管局曾试图叫停他们,因为他们没有放贷人牌照,但是他们告赢了政府,理由是他们不放贷,而是做的是保理。(顺便说一下:香港的放贷人牌照由警方颁发。十分容易获得。)
我与三君见过几回。对他们的业务模式感兴...
股市中多数人都有一个毛病:我们早就决定了要买股票。我们的挣扎只是买哪些股票,何时买和买多少。我们根本不愿意问一个更基本的问题:该不该买股票。
一个公司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估值。大股东觉得股票值5元,但是,这家公司对于散户来讲,可能只值3元或者更少。公司的管理层吃香的,喝辣的,所有的开支都在公司里报销,所以,这家公司对他们的意义更大,更值钱。但是,普通股民既没有发言权和知情权,也没有分红,当然不能用...
上周,我提到,苹果占全球手机行业淨利润的87%。有人不信,问我细节。苹果占全球手机的出货量19%,销售收入51%,净利润87%。由于苹果的手机用户一般使用的时间较长,因此苹果手机的保有量所占比率也比较高。
其实,在诸多其它行业(从大行业,到牙膏和坚果这样的小行业),美国公司都是一样的(或者类似的)领先:软件,影视,牙膏,坚果,医药,医疗器材,航空,投资银行,保险,等等。而且,它们全球征战,往往都是霸主。咱们很多国人只是不愿意知道这些“令人不舒服的事实”而已。
美国公司的厉害有三个原因:
(1)科技
(2)管理
(3)运营环境(局长不去视察,书记不干预,执照不求人,政策不常变)。
Easy!
大家不要以为我写这种文章好受。我写完了就流鼻血!
定义本身并不重要。但是,当你的坏帐堆积如山的时候,你会对定义产生兴趣。我觉得,中国的银行系统以外的信贷几乎全部是次贷,包括租赁公司和信托公司的资产。很多公开发行或者私募发行的债券(不管什么评级)都是垃圾债券,或者叫高息债券。咱们的很多发行人所付的息率不高,那只是因为定价错误而已。
非银行金融机构从根本上说,就是银行的垃圾桶或者污水管道。
Why do we misprice subprime credit?
In 2011 when I left UB...
书评:《AI·未来》,作者:李开复。
虽为科盲,我还是大胆地读完了这本普及书。此书把作者的生活和经历揉合在对人工智能和科技创业的分析中,很协调。我想赞赏此书的两个亮点,也指出两个不敢苛同之处。
两个亮点:
(1)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美团网(王兴)和360(和周鸿祎)的分析。作者点评了两个创业者的执着,勇敢和智慧,指出这类创业者在中国的环境下为什么必然胜出。跟其他评论员一样,作者也认为外资企业在这些快速...
书评:《创始人手记》,作者:季琦。
我的偶像不少,季琦算一个,而且他排在很靠前。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企业家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它确实分为三大板块。不过我只喜欢他谈工作的那个板块,在书的中间,占整本书三分之二的版面。他谈生命的真谛,艺术,愿景之类,我只是翻了一翻而已,因为我知道,反正我也读不懂。
他创办(和联合创办)了携程网,如家酒店和汉庭,都很成功。他背景贫寒,1965年出生在农村,到了上海上大...
(1)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不管上市未上市)的真正问题是负债累累,现金流差,科技水平低,管理水平低,核心竞争力不够。海外业务比重太小(从而风险太集中)。
(2)上市公司从总体上来说,有三大问題:一是太贵。二是小股东从法律上对大股东没有制约。三是行政干预太严重(比如大股东爆仓之后,银行不能按合同处理。等等。)
(3)国企有独特的问题,就不要说了。
至于商誉减值,就象派红股和公积金转送之类的事情一样,毫无意义!“股票真便宜"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掌握这样几个标准:
(1)上市公司纷纷回购股票,不是装模作样地回购,而是大幅度地回购,穷其资源回购。
(2)大股东们纷纷增持股票。同样,不是装模作样地增持,而是大幅度地增持,穷其资源增持。
(3)新股发行被大量的公司主动叫停,而不是被政府叫停。最好看到这种状况: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对IPO失去兴趣,撤回申请,而政府只好做拟上市公司的工作,施加压力,逼他们看在国家的利益上申...
这几个月,不少公司的债务出问题,或者业绩爆雷。让人不禁怀念八十年代或以前的日子。那时候,没有上市公司,没有审计。领导信口开河,形势一派大好,到处莺歌燕舞。 以后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连统计局的工作也更难做了。